2025年4月16日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全学科阅读促进学生学习内驱力形成的研究》课题开题会暨通州区支持农村小学阅读项目成果交流会在北京市通州区西集镇中心小学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教育学会、北京市通州区教育委员会主办,北京市通州区西集镇中心小学承办。
本次交流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学校阅读成果展示,第二阶段进行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全学科阅读促进学生学习内驱力形成的研究》(立项编号:202416399722B)课题开题论证。中国教育学会领导、北京教育科学院领导、通州区教委领导、通州教科院领导、开题论证专家、课题组成员、子课题成员以及部分学校的干部教师参加此次会议。
会议第一阶段分为主会场与分会场。主会场为校长主题汇报、学生阅读分享、诗朗诵、话剧表演、亲子阅读分享等。分会场是教师整本书阅读现场课与专家点评。
主会场由通州区教委小教科张兆昌老师主持。张老师介绍了与会领导与专家:
原国家基础教育司副司长,现任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国家教材委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学前教育保教专业委员会主任李天顺教授。
现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杨德军研究员。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王凯博士。
北京市通州区委教育工委委员、区教委付树华副主任。
北京市优秀教师、高级教师、北京市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小教科翟柳英科长。
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孙翠松院长。
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李凯书记。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教研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员、高级教师、北京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闫勇老师。
江苏省高层次人才科学技术领军人物、江苏省小学数学学科领军人物、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清华附小陈军副校长。
北京市第101中学教育集团、温泉校区生物教研组长、中学高级教师李荣娟。
中国作家协会科幻文学委员会委员、世界华语科幻星云奖获奖作家郑军。
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小学语文研究室主任、教研员、优秀教师、骨干研修员;北京市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课堂教学与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王灵梅。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文摘周报》原社长兼总编辑、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监事、教育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编修委员会成员、初中《道德与法治》分册主编王磊老师。
北京一零一教育集团澄清心书院负责人、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博士、河北省委省政府智库理事、中国实学研究会三实智库特邀专家、北京一零一中学教育集团政治高级教师、海淀区教育科研带头人康文中老师。
广东省国培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史研究》杂志副主编、音像出版社编辑制作部主任、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部副主任、《教育文摘周报》副主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文宝。
广东省国培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央民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北京高校优秀老师、中央民族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创新实践基地(中心)负责人、中央民族大学“三交”史大数据中心副主任、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组委会副主任卢勇博士。
广东省国培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小学全学科阅读研究所所长、 巴利瓦格大学中国校友会主席李林博士。
梁士发校长做了题为《书香润童心,阅读伴成长》的主题汇报,为阅读成果展示拉开序幕。
梁校长汇报了学校2024年度阅读工作的开展情况及成果。西集镇中心小学在通州区“五创行动”的引领下,分别从学生阅读活动、教师阅读能力提升、家校共育方面开展活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组织学生开展阅读征文、阅读分享、话剧表演等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并全面表彰参与活动的学生、班级、家庭。为教师搭建阅读指导能力提升平台,推送教师精品课程、优秀论文。积极做好家校共育,建立阅读存折的制度,激发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的积极性。
接着,由西集镇中心小学四二班的学生代表黄玺瑄以《我与阅读共成长》分享她对阅读的热爱和心得体会。
黄玺瑄同学自豪地介绍了自己的家庭藏书丰富,包括《中外童话故事》、《安徒生童话》、《西游记》等经典著作。她深情地说道:“每当我翻开一本书,就像开启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门,开始了奇妙的旅程。” 书籍给予了她知识与启迪,成为了她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伙伴。
她特别提到了自己对《西游记》的喜爱,这部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深深吸引着她。通过阅读,黄玺瑄同学不仅收获了知识的滋养,更在书中学会了勇气、智慧与友谊的重要性。她将书中的故事讲给家人和朋友听,使得更多的人沉浸在这份文学的魅力之中。
此外,她还积极参与了学校举办的各项读书活动,如“读书小明星评选”和“校园读书日”等,这些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她的阅读体验,也让她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书籍的力量。
黄玺瑄同学坚信,书籍将一直陪伴她的成长,成为她未来探索未知世界的忠实伙伴。她也鼓励同学们能积极参与到校园的阅读活动中来,从书中汲取知识与快乐,开启属于自己的阅读之旅。
黄玺瑄做读书分享
随后,由五(1)班学生带来《读中国》的班级朗诵。他们用铿锵有力的声音、深情款款的语调,将《读中国》中的诗文演绎得淋漓尽致,赢得了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朗诵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们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也锻炼了他们的集体协作能力和公开演讲技巧。
《读中国》班级朗诵
三年级学生带来《晏子使楚》的话剧表演。这场话剧不仅展示了学生们的表演才能,更是对中国古代历史故事的一次生动的现代诠释。三年级的学生们经过数月的排练,从对剧本的研究、角色的揣摩到舞台动作的设计,每一个环节都凝聚了师生们的辛勤努力和汗水。他们不仅在表演上下足了功夫,更是在服装、道具和布景上力求完美,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学生们通过精湛的演技,将晏子智斗楚王的故事情节展现得活灵活现,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和赞许。此次《晏子使楚》的话剧表演是西集镇中心小学阅读教育成果的一次展示,也是学生们全面发展的一个缩影。学校表示将继续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让更多的孩子在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才华。
《晏子使楚》话剧表演
最后由五(1)班岳心童与她的妈妈做《亲子共沐书香,阅读点亮童年》亲子故事的分享。作为家长,岳心童妈妈深切体会到当家长和孩子共同捧起一本书时,不仅打开了知识的宝库,更是搭建了一座通往彼此心灵的桥梁。
在共读的环节中,通过陪伴孩子阅读《西游记》等经典书籍,他们发现了亲子共读产生的思维共振效应。这种多维度的对话让孩子能够关注到更多层面的问题,如经典名著中的角色成长和情感变化等复杂主题,从而加深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在共情环节中,通过阅读《窗边的小豆豆》等书籍,家长和孩子共同探讨书中的情感交流和社会关系问题。这种由阅读激发的共情力让孩子能够在生活中表现出更多的童真与孝心,如一起制作亲情手账等,将书香延伸至日常生活。
在共长的环节中,家长通过参与孩子的学习,实现了知识的反哺和自身成长。孩子提出的“如果六耳猕猴真的取代了孙悟空”的历史假设,促使家长重新思考成败的定义,增强了教育过程中的思维碰撞和引导能力。
最后岳心童妈妈以孩子笔记中的一句话作为结语“和爸爸妈妈读书时,我听见了花开的声音,看见了星星在书页间跳舞。”这句话不仅反映了亲子阅读的美好愿景,也表达了教育共同培育下每个家庭都能够体验到的成长交响。
岳心童与她的妈妈做亲子阅读分享
在西集镇中心小学的阅读汇报结束后,由一零一中学澄心学院负责人康文中博士与广东省国培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文宝作点评。
康文中博士对阅读成果展示做点评
王文宝副院长对阅读成果展示做点评
两位领导对西集镇中心小学在阅读方面开展的多元化活动展示的成果表示高度地赞赏与肯定。这些活动真实体现了通州区“五创行动”在基层一线的实际落实情况,是通州区中小学阅读活动开展的典范。
第一阶段分会场进行了教师整本书阅读现场课与专家点评。
活动分会场韩靖芸老师与一(2)班的学生一起开启了《读读童谣和儿歌》整本书阅读推介课的旅程。
韩向国副校长主持整本书阅读课环节
韩靖芸老师在上整本书阅读课
闫勇老师、王灵梅老师在点评阅读课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语文教研员闫勇、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课堂教学与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小学语文研修员王灵梅老师就课堂中如何向学生传递的阅读的意义以及阅读对成长的作用进行了点评。
会议第二个阶段,由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李天顺主持,会议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中小学全学科阅读促进学生学习内驱力形成的研究》这一课题进行开题评议的相关工作。
国家督学李天顺常务副会长主持课题开题
李天顺常务副会长介绍了中国教育学会对于课题开题评审的流程以及相关的要求,强调了开题评议的注意事项,从课题研究价值意义、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方法与可行性、预期成果这几个方面来综合论证课题是否符合开题要求。
随后,由课题的主负责人,广东省国培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小学全学科阅读研究所所长李林博士进行《中小学全学科阅读促进学生学习内驱力形成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李林院长在做开题报告
李林院长全面介绍了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并围绕课题国内外的研究情况与趋势,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核心概念界定、课题的研究目标以及概述研究过程设计及课题研究成果规划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李林院长在做开题报告
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袁利军书记、北京市第二十中学张迪主任、广州市真光中学文伟学校周瑞贤副书记,这三位代表课题实验校为李林院长的课题陈述进行了补充发言。
北京市第27中学袁利军书记做课题补充发言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张迪主任做课题补充发言
专家组在进行课题论证发言
随后,活动进入专家审议环节。本次开题论证邀请的十位专家来自于不同的学科背景,包括语文、数学、化学、生物、地理、政治、科学等学科。在专家组组长杨德军的组织下,专家组对课题开题报告进行了整体性评议。
专家评议后认为:本课题以"学习内驱力"为核心研究主题开展系统性探究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尤其是在全学科阅读与学习内驱力形成机制这一研究方向上体现了较强的创新性和前瞻性。综合中国教育学会各项评审事宜,课题开题专家十人给予开题论证充分肯定,评出了95.25分的高分,同意课题开题并提出了系列高屋建瓴的指导意见与建议:
一、在研究目标与方向上,应着重围绕"学习内驱力"这一核心主题开展系统化探索。具体而言,要重点关注学习内驱力的形成机制、激发策略及实践路径,并结合不同学段和学科特点(特别是理科类学科)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研究方案。
二、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建议深化对全学科阅读中学习内驱力表现形式的理论研究,注重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应用。同时,应重视收集科学家与科研工作者的访谈、日记等资料,丰富理科类阅读资源库。在实践指导层面,需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驱力评测体系,并将全学科阅读纳入课程体系建设,以此推动学生群体学习内驱力的整体提升。
三、在教师与学生协同发展方面,要充分凸显教师在研究中的核心地位,通过强化专业培训和能力提升,为研究成果的落地实施提供坚实保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通过科学的阅读观引导其内驱力的发展。
四、研究要与我们时代的需求国家的需求教育的三大属性结合在一起,总书记提出的“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爱读书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跟内驱力有很大关系,需要深刻把握。从教育规律的角度,建议课题组把握全学科阅读促进内驱力的研究与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素养怎么建立更有效的关联,关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将会起到什么样的支持作用。从问题导向、成果导向的角度,全学科阅读涉及到的习惯培养、兴趣、方法、效果等等的研究,可以关注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阅读和学习压力之间的关系。把握研究所侧重的内驱力的形成研究的范围?从发展的角度,新时代尤其是AI助力阅读,我们怎样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学生的阅读状态与多媒体介质阅读相结合,探索其对学生的内驱力促进提升的影响是什么。从阅读载体的角度,面向学生研究,就要研究阅读课程内容、阅读课程体系及载体,希望课题研究更有针对性。
最后、在结果应用与推广方面,应注重研究成果的转化,形成体系化的课程、评测方法,使其不仅能够为国家教育宏观决策提供理论支撑,更能切实服务于一线教学实践。专家们建议整理形成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研究报告、体系课程或实践手册,以推动研究成果的有效推广应用。本课题研究将为提升学生学习内驱力、优化教育教学实践提供有力支撑。未来研究工作应重点围绕深化理论研究、丰富实践内容和创新方法路径三个维度展开,确保研究成果既具学术价值又富有实践意义。
随后,课题负责人李院长对专家的评价与建议表示高度赞同,并表示会结合专家们的建议,更好的开展课题的相关工作。
广东省国培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卢勇代表课题承担单位作课题保障讲话,卢勇副院长坚定支持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所进行的所有必要的保障措施。
卢勇副院长在做保障讲话
最后,区教委副主任付树华对整个活动进行了总结。
付树华副主任做总结讲话
通州区教委副主任付树华对整个会议进行了总结。付主任强调阅读教育对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并详细介绍了近年来通州区内实施的“五创行动”及其成效。这些措施包括创建优化的学习环境、构建区域性品牌活动、开发阶梯式阅读提升路径、设立全学科阅读育人体系以及创新协同式阅读育人模式,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付主任还肯定了中国教育学会的《中小学全学科阅读促进学生学习内驱力形成的研究》课题的正式开题,见证本次开题活动,也对通州区在推动全学科阅读方面起到了激励作用。付主任对通州区阅读活动提出三点期望。第一,锚定育人根本,夯实阅读基础。第二,聚焦创新实践,塑造特色模式。打破学科界限,构建“学科+阅读”融合课程。第三,发挥示范作用,凝聚区域力量。
在通州区“五创”阅读活动的引领下,我校将继续营造“以读书长知识,以读书增智慧,以读书促养成,以读书树理想,以读书塑人格”的书香校园氛围,培养全体师生良好阅读习惯,将阅读与我校“诚信立根、文化浸润、内外兼修、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相融合,持续推进我校书香校园建设,促进师生健康发展,为构建学校教育新生态不断探索!
最后,付主任感谢了所有支持通州区教育的专家、学者以及同仁们,并期待通过共同努力让更多学生从阅读中受益,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未来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与会主要领导专家合影
过往皆为序幕,未来尽展华章。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学科阅读之花不仅在这儿怒放,还要结出硕果,还要广泛地传播,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促进学生幸福健康成长!
注:北京市通州区西集镇中心小学
北京市通州区西集镇中心小学,位于北京市东南端,坐落在大运河畔。这里风景宜人、碧水绿波、民风淳厚。学校始建于1912年,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农村中心小学,学校下辖四所完全小学,现共有49个教学班,1413名学生,122名教职工。2013年学校迁入新址,占地面积约2079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1000平方米。
紧随副中心教育的脚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日益科学规范。教学管理中进一步强化了课堂教学基本规范、提升了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学校通过“通优课”、“师慧杯”校级评优活动、教研组活动等途径带领学科教师深研教材,落实新课标,提高学科教师单元整体备课能力。在教学模式改革的道路上,学校教师基于单元整体教学不断研讨教学新模式,效果显著。先后获被评为通州区第九届“春华杯”先进集体,通州区第十届、第十一届“秋实杯”课堂教学评优先进集体;在通州区中小学语文、道德与法治学科的“ETC单元课程资源”建设活动中,多位老师获得了一等奖;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有了大幅提升,近五年,我校先后有20多项市区级课题立项并成功结题;近百篇教育教学或教育科研论文获得国家、市、区级奖项,在西集镇中心小学的教育沃土上收获了累累硕果。
我校依托浓郁的地域特点和地方特色,以传统文化为底蕴、以民俗装点为特色设计德育活动课程,致力于“塑造健全人格”、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西集少年。学校充分利用当地环境资源及人文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落实“五育并举”的育人策略。每年的传统节日和重要纪念日,学生和镇域内的文艺骨干、非遗传承人、最美劳动者一起欢度,学生会在主题队日、宣传日,参与学校和社区共同打造的主题实践活动。他们向家乡的百姓宣传垃圾分类、文明交通、为学校附近公共设施旧貌换新颜;和西集文人一起抖空竹、做风车、烹制家乡美食、品读刘绍棠作品、学唱京东大鼓、参观种植基地、参与西集节日庙会、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和技能,释放天性,为家乡建设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提升综合素养的同时也使他们全面了解家乡、坚定文化自信,社会责任感日益增强。
学校整合利用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开发了《知家乡 爱家乡》系列校本课程,丰富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内容和场所,在学习与传承中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做有情怀的西集少年。为弘扬民俗文化和非遗传承,学校开展了多项非遗民俗文化活动,被确立为北京市空竹协会教育基地,2019年在北京市学校美育精品社团特别节目展播活动中获得优秀节目奖,2024年西集镇新东仪小学取得第七届北京市中小学生空竹比赛团体总分第一名,荣获最佳表演奖;与此同时学校成立了多个以剪纸、空竹、京东大鼓、面塑等民俗非遗项目为主题的学生社团,不仅提升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兴趣,同时也拓宽了学生在实践中体悟工匠精神的渠道。
通州区西集镇中心小学秉持“诚信待人、求真工作、内外兼修、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习惯良好、技能扎实、活泼健美的阳光少年”,将文化与课程结合,达到“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内诚外信、知行合一”的目标。